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与学院共成长·教师篇】平凡而不平庸 书写无悔人生
发布日期:2022-11-15 09:14:34编辑:高沁作者:吴道懿浏览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恍然之间,我与云锡职业技术学院已相遇相伴13载。13年里,有苦辣、有甘甜,有教诲、有友谊,所有一切都是满满的收获。

2010年8月刚踏进学校,首先映入我眼中的就是二号教学楼、现在的培训楼,而我被分配在一号教学楼的机电工程系机械教研室。当时学院的学生以技校为主,所有学生都集中在一、二号楼上课,多媒体教室只有4间。记得初登讲台时我上的第一节课是2010级选矿技术的《机械制图》,紧张到声音都是颤抖的,嘴上说的是5可板书写的却是3,自己都没有反应过来写错了,下面的学生说“老师你写错了”,我的脸瞬间感觉很烫。

2011年8月,学院三号教学楼竣工,秋季开学后高职学生的上课地点搬入了新教学楼,我们教师在一号楼和三号楼之间来回穿梭。当时我接待了165名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的中职学生,由于当时宿舍条件有限,男生被安排在老食堂一楼、二楼住宿。每周二我都要组织60名男生全面清扫一楼宿舍卫生,每次要用2kg洗衣粉、耗时2小时,其他工作日则利用午休时间到宿舍区检查督促保洁工作。有一次,学生把面条撒得满地都是却视而不见,这一现象被当时的值班领导看到,我被狠狠地批了一顿。2011年,我还担任了机电工程学院的政治辅导员,对于辅导员的角色当初也是很模糊的,后来参加云南省教育工委组织的新入职辅导员理论培训后,才逐渐明白原来辅导员不仅仅组织学生活动这么简单。辅导员就是学生的生活上的知心人、职业生涯引路人,10多年来,我带过的学生有的成为了部门管理者,有自己创业带动了周边人就业,也有参军入伍和到基层单位工作的。

从2014年至今,我一直都担任高职班主任,学生的信息资料从当初通过手填到现在使用微信小程序收集,使用的信息化手段逐渐增多。特别授课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和黑板书写为主,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学得枯燥、上课容易走神。现在的三号教学楼增加了几十间智慧教室,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多媒体化,多功能一体机代替了粉尘飞扬的黑板,教师口干舌燥的乏味讲解被PPT、视频、音频、动画等信息技术手段所代替,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把课本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压力,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多的时候会推荐一些微课资源、中国大学MOOC、B站进行自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3月,学院首次采用网课直播,而这也是学院教学方式的一次重大突破,学院在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的同时也实现了不在校学生的线上考试。在学院工作以来的13年,我白天给学生们上课,晚上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也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光荣称号。

13年来,我也见证了学院改革发展的累累硕果:2010年顺利通过云南省教育厅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年被列为全国有色金属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13年通过公共体育课教学工作评估,2015年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督导评估;2016年通过“特色+内涵”评估,被列为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7年获云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并通过省级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验收,跨入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行列;2021年被列为云南省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成功步入省级“双高”行列。省级教科研项目立项93项,发表学术论文208篇,授权国家专利7项,出版特色教材5部,获得国家、省级及州市级奖励8项,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和专项竞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40项,获得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全国有色行业教育教学成果培育奖1项,第一届云南省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2项。

云锡职院成就了我,我与学院共成长,未来我将不忘初心、牢记育人使命,用心用情投入职教事业,以平凡而不平庸的工作业绩写就有价值的人生。


上一条:学院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培训
下一条:字振华到学院为师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关闭

Baidu
sogou